退役运动员的"二次起跑线"
在刚刚结束的卡塔尔世界杯热潮中,人们为梅西、C罗等球星欢呼时,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默默退役的运动员。而在山东这片体育热土上,每年有超过200名专业运动员面临退役转型,他们的保障问题正成为体育界关注的焦点。
"我们为国家争光时义无反顾,但退役后的路该怎么走?"——前山东男篮队员张成(化名)
一、政策保障的"双刃剑"
山东省体育局2022年发布的《退役运动员安置办法》显示:
- 一次性经济补偿最高达50万元
- 事业单位定向招聘比例提升至30%
- 创业扶持基金最高20万元
但实际执行中,不少运动员反映:"编制考试竞争激烈,创业风险太大"。
二、职业转型的"破局之道"
青岛某退役游泳运动员李敏(化名)的成功转型案例值得借鉴:
- 退役前2年参加体育经纪人培训
- 利用比赛奖金创办青少年游泳俱乐部
- 与当地教育局合作开展校园游泳课程
目前她的俱乐部年营收已突破百万,还解决了5名退役运动员就业。
专家建议:
山东体育学院王教授指出:"要建立'体育+教育+产业'的三维保障体系,重点培养运动员的跨界能力。"
三、社会力量的"新动能"
值得关注的是,鲁能集团等企业开始设立专项基金:
项目 | 资助标准 | 受益人数 |
---|---|---|
职业技能培训 | 全额补贴 | 83人 |
实习岗位 | 月薪4000+ | 127人 |
随着杭州亚运会、巴黎奥运会的临近,山东正在打造"退役运动员保障示范区"。这个曾经培养出奥运冠军的体育大省,能否在运动员"后职业生涯"保障上再创佳绩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